科技:2024年,昌平区专利授权量为959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5177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为3513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为903件。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36项,“北脑二号”填补国内脑机接口技术空白,在昌科学家获得未来科学大奖、腾冲科学大奖、北京市突出贡献中关村奖等奖项;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五年保持在6%以上,新增PCT国际专利申请722件。
“两谷一园”发展生机勃勃:2024年,未来科学城深化校城、央城、研城、产城融合,“两谷一园”发展生机勃勃,规上企业营收增长11.0%、总量达到4829.9亿元,占全区比重超六成。生命谷昌平实验室核心区及配套项目主体完工,挂牌国际医疗器械城,新开工沙河医药健康产业园等6个项目,竣工生命谷产业基地、国际精准医学产业园等7个项目,生命科学走廊串点成链。能源谷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9家,挂牌成立清洁能源研究中心,国电投二期竣工,中兵未来科研中心主体封顶,央企在建面积达41万平方米,央企税收增长48%。沙河高教园已入驻53个整建制学院、120个国家或省部级实验室;联合10所高校共建未来大学科技园,空天产业园等3个特色园区开工建设,北航与商飞北研中心等5个校城融合基地投用,获评全市唯一“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未来科学城规划范围170.6平方公里,呈现两区一心空间布局,其中东区43.5平方公里,西区60.7平方公里,生态绿心66.4平方公里,24家国家级科研机构,4万多名科技从业人员,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900家,创新型企业达到4600余家,现在有105个项目推进,17个项目投产运营,9个项目签约,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速落地,佰仁医疗成功登录科创板。
能源谷,打造能源企业聚集的技术创新高地。汇聚能源企业330家,龙头能源企业5家,在创新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有2个,聚集国家级和市级研发平台46个,搭建协同创新平台15个。历经10年发展,国家电网、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华能、中国电子、中国商飞等14家央企下属的数十家技术研发中心已入驻东区,近万名科研人才进驻办公,实现了数百套科研设备开放共享,在核能、氢能等重点领域打造了多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在能源互联网、第四代核电、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国际或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
生命谷,已成为国内一流的生命科学研发和产业聚集区,形成了以基础研究为核心,从研发、中试、生产到临床应用的生物医药体系完整产业链。整个生命科学园7.2平方公里,一期的2.5平方公里已经建成,三期是4.7平方公里正在加快建设。入驻生物医药企业520家,8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入驻,聚集国家级和市级研发平台18个。拥有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为代表的基础研究支撑平台以及博奥生物、百济神州、诺诚健华等一批领军企业,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命谷”。
未来科学城规划范围170.6平方公里,呈现两区一心空间布局,其中东区43.5平方公里,西区60.7平方公里,生态绿心66.4平方公里,24家国家级科研机构,4万多名科技从业人员,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900家,创新型企业达到4600余家,现在有105个项目推进,17个项目投产运营,9个项目签约,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速落地,佰仁医疗成功登录科创板。
能源谷,打造能源企业聚集的技术创新高地。汇聚能源企业330家,龙头能源企业5家,在创新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有2个,聚集国家级和市级研发平台46个,搭建协同创新平台15个。历经10年发展,国家电网、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华能、中国电子、中国商飞等14家央企下属的数十家技术研发中心已入驻东区,近万名科研人才进驻办公,实现了数百套科研设备开放共享,在核能、氢能等重点领域打造了多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在能源互联网、第四代核电、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国际或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
生命谷,已成为国内一流的生命科学研发和产业聚集区,形成了以基础研究为核心,从研发、中试、生产到临床应用的生物医药体系完整产业链。整个生命科学园7.2平方公里,一期的2.5平方公里已经建成,三期是4.7平方公里正在加快建设。入驻生物医药企业520家,8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入驻,聚集国家级和市级研发平台18个。拥有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为代表的基础研究支撑平台以及博奥生物、百济神州、诺诚健华等一批领军企业,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