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8%,排名全市第一
▲9月5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昌平区专场。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昌平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及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未来科学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支现伟介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城,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昌平篇章的相关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昌平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以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聚焦“四区”建设,抢抓“四大机遇”,奋发有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我们总结了一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竞争力大幅跃升。我们坚持抓经济、谋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实现新突破。三年来,在城乡建设用地净减8平方公里、单位产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10.6%和15.2%的情况下,GDP年均增长6%、突破了1400亿元、总量在全市排名上升一位,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8%,排名全市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3%,在全市排名上升了两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3%,2023年增长了8.4%、排名全市第一,迈上了6万元台阶,交出了一份经济发展的“高分答卷”。特别是,上半年我区固投、工业、租商业、商品房销售面积等8项指标增速排名全市前列,获得促投资真抓实干市级奖励全市排名第一,这些都创造了昌平历史新高。
二是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作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昌平已经汇集了69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10个工程技术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占全市的1/3以上,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5%的较高水平,培育了上市企业38家、位居平原新城第一,专精特新企业700家、小巨人企业61家、独角兽企业5家,均排名全市前四。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近三年产业投资年均增长超20%,产业用地供应连续三年超过千亩,推动医药健康和先进能源产业收入年均增长超15%,先进制造业上半年增长8.5%,三大千亿级产业集聚态势日益凸显。
三是综合承载力显著提高。作为首都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我们坚决落实“治乱、治痛、建城、保生态、带队伍”的使命任务,近三年,累计拆除违法建设1258万平米、腾退土地1314公顷,均排名全市第一,为高质量发展腾出了空间。我们统筹城市建设与更新,累计供应土地4305亩,推动市政投资年均增长超30%,新建及在建道路达180.4公里,地铁昌平线南延一期、17号线北段开通运营,未来科学城生机勃勃、回天地区华丽蝶变、新城东区塔吊林立、昌平老城加速更新,昌盛园老旧小区改造、首开LONG街等4个项目获评“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我们还高标准配套公服设施,累计引进101中昌平实验学校、清华附中昌平学校等名校名园31所,新增学位2万个、托位2000个,清华长庚医院二期、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加速建设,新建改造三级医院11家、增加床位1520张,养老床位800个,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9300套,连续十年获评全市充分就业区。
四是区域吸引力不断增强。昌平是一座宜居宜业的生态城,不仅生态环境好,营商环境也好。经过多年努力,我区的PM2.5比2013年下降了61.7%,今年上半年达到30.3微克/立方米、居全市第三。三年来,全区新投用公园46个,新增造林绿化面积5.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8.63%,成功获评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聚焦营商环境力争上游的目标,我们量身打造了“1+1+N”政策体系,累计出台惠企政策47项,兑现政策资金8.1亿元,推动市场主体突破22万户、排名全市第三、年均增长33.8%,实际使用外资连续三年增速超过50%、今年上半年总量排名全市第三,昌平在企业中的口碑和形象越来越好。
可以说,当前的昌平教育、科技、人才齐聚,产业、空间、要素兼有,正处于赶超跨越的历史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我区调研,赋予了昌平新的功能定位和历史使命,我们抢抓机遇、勤奋务实、力争上游,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区域优势,推动功能和要素融合发展,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总结起来就是“七个融合”。
一是深化研城融合,创新能级全面提高。我们立足科技自立自强,保障昌平实验室在全国率先入轨,支持怀柔实验室能源谷办公区投用,全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近三年,未来科学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34.4%,累计获得专利授权6733件,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125项,全市排名第二。在今年全国科技大会上,邓宏魁团队的“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实现重编程”技术,荣获2024未来科学大奖,获得总书记肯定;“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统获评中关村论坛十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高性能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空白。我们重点推动生命谷扩容,国际生物工程创新中心等8个生物医药园区项目集中封顶、总面积达到100万平米,沙河医药健康产业园等4个标志性项目开工,构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55个,生命科学走廊串点成链。为打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实施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政策、平台、孵化器等全链条,形成了具有昌平特色的经验做法。近三年,入库项目600余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319亿元,知名科学家创办企业超过100家。
二是深化央城融合,创新生态日益完善。未来科学城是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枢纽型主平台,也是首都承接央企集聚发展的主阵地。我们瞄准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的目标,攻关未来科技、发展未来产业、集聚未来人才,构建“基金+空间+人才”发展模式,努力打造面向未来的世界一流科学城。我们坚持把服务央企创新发展作为着力点,搭建央校、央地协同创新平台23个,央企累计承担能源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大飞机等50余项国家重大专项,涌现了4500伏IGBT芯片、大功率铁-铬液流电池堆等全球首创成果,创制国际标准224项,就地转化了央企科研成果78项。我们成立了央企服务专班,建立部市合作共建未来科学城机制,实施央企促进行动方案,三年落地央企项目超60个,新增央企机构122家、注册资本金590.8亿元,央企项目在建面积达38万平米,2023年新建成面积超30万平米、为前三年总和的4倍,呈现加速聚集的发展态势。特别是聚焦能源谷,推动央企、民企“双搞活”,依托8家链长央企开展精准招商,引入明阳智慧能源、西清能源等民企,打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
三是深化产城融合,产业集群持续壮大。今年殷勇市长在昌平调研时指出:昌平已经成为全市谋划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承载区。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构建“3+2+1”现代化产业体系。
其中“3”是做大做强医药健康、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三个优势主导产业。医药健康产业方面,我们聚焦CGT、AI+研发等前沿技术以及医疗器械、美丽健康等赛道,制定实施倍增行动计划,三年来新增优质企业498家,收入、产值年均分别增长9.7%、15.9%,今年收入将突破千亿元大关。重点发力合成生物制造新赛道,挂牌设立了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集聚区。先进能源产业方面,我们聚焦能源互联网、氢能、储能等赛道,制定实施了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三年来落地企业项目521家,现有能源领域相关企业1000余家,产值年均增长15%。先进制造业方面,我们聚焦机器人、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成长赛道,实施了跃升行动计划,30万平米的机器人产业园和紫光数字经济科技园开工建设,近三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收入年均增长21.2%,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全市首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重点保障小米智能工厂建成投用,这是一家高度智能化的“黑灯工厂”,实现了24小时不停运转,达产后每年可生产智能手机1000万部、产值600亿元。
“2”是培育科技服务、科创金融两个现代服务产业。科技服务业方面,我们制定了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办法,上线昌平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平台,推动飞镖国际二期投入运行,科技服务业收入近三年年均增长12.2%,占GDP比重提升到了10.3%,已经成为全区第三大支柱行业,经济韧性进一步增强。科创金融方面,我们积极融入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联合市金融局等5部门出台了《关于金融促进未来科学城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完善支持企业上市等政策,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政府性投资基金管理体系,推动100亿元中移投资基金、200亿元市医药健康大基金等落地昌平,区级母基金群规模超过370亿元,三年来助力13家企业上市。
“1”就是推进文旅农融合产业发展。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富民之举。昌平是北京“三条文化带”唯一交汇的区,也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第三个核心承载区,拥有38处国家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明十三陵、居庸关长城、大运河源头3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制定了文旅农商体融合发展行动计划,聚焦打造全球“明粉”聚集地、“北京骑行第一区”等特色IP,成功举办明文化论坛、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北京农业嘉年华等活动,推出居庸关夜长城、白浮泉公园等网红打卡地,获评奥运遗产利用示范区,近三年旅游收入年均增长近6%,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比如,我们连续举办了三届明文化论坛,今年的论坛吸引了9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线上参与量达5.1亿人次;推动环西自行车赛首次登陆中国、落户昌平,今年的第二届比赛吸引28个国家、近3000名选手参与,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四是深化校城融合,发展动能加速转化。昌平是北京高校最富集的区域之一,入驻了41所高校,其中双一流大学14所,是名副其实的大学城。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校城融合作为重大机遇和战略,先后与12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形成了“两口一园”规划布局,加快推进“三大项目”建设。“两口一园”指的是南口、马池口和沙河高教园,这是昌平科教资源最集中的区域,也是我们校城融合的着力点。在南口镇,我们引入清华大学创新资源,利用“南口三大厂”的老厂房,建设清华国重基地,将成为清华大学主校区以外规模最大、集聚度最高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在马池口镇,我们依托北京大学新燕园校区,建设北大产教研融合中心,将打造成高水平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集群,实现北大新工科与区域发展的协同联动;沙河高教园作为全市两个大学园区之一,已入驻8所高校的9个一流学科、66个一级学科、45个整建制学院、49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现有师生6万余人。为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产教融合示范区,我们统筹利用高校及周边空间,采用“一园多址”“多校一园”的方式,建设北京未来大学科技园。目前,正在推进起步区5个特色园区建设,并统筹21万平米核心区和周边600亩工业用地开发,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的新模式,打造新质生产力策源地和未来产业发展主阵地。
五是深化“两区”融合,改革开放迈向纵深。昌平既是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也是自由贸易试验区。近年来,我们以“两区”建设引领,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大胆试”“大胆闯”,累计推进211项改革任务落地,建成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完成全国首个去中心化临床试验(DCT)试点,在全市率先启动“人遗专员”试点工作,设立北京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形成了研究型病房建设等一批案例。作为北京市唯一的美丽健康产业发展聚集区,全区已落地美丽健康企业115家,产业年收入超过100亿元、年均增长22%。在推进改革创新的同时,我们高水平扩大开放,打造全球能源转型大会、生命科学论坛等国际性活动品牌,在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建立招商联络站,成功引进丹纳赫、宜明生物等国际化项目。今年上半年落地外资项目40个,排名全市第三。
六是深化城乡融合,城市功能大幅提升。平原新城是昌平承接功能、集聚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承载区域。我们强化新城建设与城市更新并重,按照产地人协同的发展思路,有序推进供地工作,2022年以来住宅和产业供地面积均位列全市第一。聚焦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施道路攻坚行动,近三年竣工通车道路51条、总里程达3248公里。我们统筹推进城市更新项目223个,龙泽邻里中心、政府街三角地公园等项目焕新亮相,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73.6万平米、加装电梯134部。近期,市主要领导连续两次到回天地区调研,强调要把回天行动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再干十年。自第一轮回天行动计划以来,已累计投资300亿元、完工投用146个项目,曾经困扰回天居民的交通拥堵、公服配套不足等问题都得到了大幅改善,昔日“睡城”焕发新生机。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全力做好第三轮行动计划谋划与项目储备,持续优化商业设施、补齐教育短板、改善通学条件,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幸福家园。农业农村是昌平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这些年我们认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于2023年获批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出台了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新一轮“百千工程”走在全市前列,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完成了全国第二轮土地延包和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任务,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三年位居涉农区首位。
七是深化消费融合,共同富裕稳步推进。昌平年轻人多,人口老龄化率全市最低,消费能力强,是全市的消费大区。近年来,我们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出建设北京融合消费创新示范区,实现全国首家超极合生汇开业即火爆、四个月时间客流量就超过1540万人次,前几天北京最大的山姆会员店也实现了封顶,沙河万达广场将于今年“十一”开业。同时,在新城东区规划了近120万平米的商业Mall和滨水商街,加快保利未来大都汇、华润未来城市等项目建设,为市民朋友提供“烟火气”与“时尚范”交融的消费新体验。我们出台了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加快超级充电桩示范区、新能源汽车交付中心建设,面向汽车、家居、家电等领域发放消费券3000万元,撬动销售额超18亿元。我们还积极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乐多港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首开LONG街当选“夜京城”打卡地,仅今年上半年,就吸引首店落地105家,同比增长超90%。
各位媒体朋友们,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使命激励新作为。展望未来发展,我们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聚焦昌平“四区”建设,发扬“闯劲、拼劲、干劲”,围绕科学城、大学城、生态城建设这一实践路径,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昌平篇章。一是建设创新涌动、引领未来的科学城。我们将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以推动研发经济破题为关键,全力推动未来科学城在全国科学城建设和服务科技自立自强中走在前列,塑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竞争新优势,努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承载地。二是建设人才荟萃、活力四射的大学城。我们将坚持区域、产教、服务、生态、文化全方位融合的理念,以“两口一园”和“三大项目”规划建设为抓手,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新动能,努力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地。三是建设环境优美、人文宜居的生态城。我们将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建设绿色低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昌平,全面提高区域综合承载力,努力打造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以实际行动迎接新中国75周年华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