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页

昌平两会直播访谈:延寿、流村“一把手”畅谈灾后重建和民生实事

点击量: 来源:北京昌平APP 时间:2024-01-12 09:13 有效性: 【打印】 【关闭】

  两会期间,昌平区融媒体中心推出两会直播报道,邀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分镇街“一把手”,走进融媒直播间参与直播访谈。今年特别推出“两会时光 · 一把手面对面”板块。

  在1月10日晚的直播中,延寿镇党委书记罗立华、流村镇党委书记龚家银围绕“灾后重建和民生实事”这一主题与广大网友分享镇域情况及特色亮点,畅谈新一年的发展思路和任务目标。

  二位“一把手”比较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哪些内容?

  罗立华:首先,报告中提到要推动文旅农产业深度融合。延寿镇作为昌平区唯一的纯山区镇,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文旅资源,我们要深入挖掘这些资源,打造文旅农融合的综合体。第二方面,报告中提出要总结环西自行车赛相关工作经验,打造首都骑行第一区。在这一点上,延寿镇也大有可为。在2023年昌平区举办的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中,延寿镇承担了相关服务保障工作,其中,25.9公里的最美骑行赛道——“绿氧益行 艺览昌平”骑行路线还荣登了全国十佳骑行线路之一。第三方面,报告中提出,要进行生态价值核算。延寿镇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下一步我们就要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把镇域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在这一点上,延寿镇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首届“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北京昌平”

  龚家银:结合流村镇实际,我比较关注乡村振兴。流村镇作为生态涵养区,镇域内有平原区、浅山区、深山区,乡村振兴怎么发展?流村从“强政”“富民”两方面入手,从工业园区、物流基地的建设,到招商引资、产业发展达到“强政”;从文旅融合方面发展,通过做大做强民宿、土特产等实现“富民”。另一方面关注灾后重建,“23·7”流村镇受灾严重,村民的温暖过冬、房屋修缮情况是我非常关注的。目前,加固、重建前期的一些应急工程项目都基本完工,339户修缮、加固已完成,6户重建已开工,将近9000台煤改电设施进行了检修。报告对灾后重建有着明确的规划,包括道路修复、水库建设等,让受灾群众早日住上安全房、暖心房。

  回望刚刚过去的2023年,在“23·7”极端暴雨中,全区上下争分夺秒,同舟共济,快速开展了应急救援及灾后重建工作。

  罗立华:“23.7”强降雨中,延寿镇最大雨强达319毫米。总的体会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坚强有力的镇村干部,雨前雨中雨后,我们的镇村干部都投身在一线。班子成员、机关干部下村值守,四天三夜一直驻守在村里,协助村干部开展巡查检查、人员转移、道路抢修等工作。印象比较突出的是上庄村有一名支委叫李建林,他连夜冒雨一共转移了99人,真正做到了不落“一人一狗”,相关事迹北京卫视还进行了宣传报道。

李建林在村民家中查看情况

  二是要有高效协同的相关部门。各科队站所结合自己的职责分工开展工作、各司其职、分工协作。8月1日凌晨3点,望宝川村出现山体滑坡,道路被堵,一处供电线杆倒塌造成村里断电,村里配合电力部门一同抢修,2小时修通了村民出行的道路,上午便恢复了通电。

  极端天气的出现,是挑战也是压力,也是对干部们的一种锤炼,既锻炼了我们的干部队伍,也锤炼了干部优良的工作作风。

电力工作者在流村抢修电路

  龚家银:面对强降雨,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和部署。按照预案,副职领导带队,立即赶赴老峪沟、高崖口和流村三个分指挥部,28个村的包村工作队一共123人,全部到村里值守。区领导一线指挥,11个小时打通了生命通道,到8月2号全部实现了通电、通信、通路,8月3号开始把南山沟的五个村600多人全部转移出来。灾后成立了专班,一共11个部门到镇里,联合办公一个多月,共同谋划了105个项目,目前应急的项目基本上已经完成。

  面对凛冽的冬天,保证农村地区供暖,是实现村民“温暖过冬”的头等大事。

  罗立华:自2020年开展煤改电工作以来,延寿镇完成了所有村的煤改电工作,截至目前全镇17个村共安装煤改电设备5400余台。近两年,老百姓在使用空气源热泵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诉求工单,比如说,控制调节器失灵供暖温度不高等问题。镇里成立了专班,会同村委会对全镇各村各户煤改电设备进行全覆盖检查,主动上门、提前检修,做到未诉先办,发现设备有故障的,提前现场维修,巡检工作做到不落一宅、不落一台。

  龚家银:2019年开始,经历三年,完成了28个村、9000多台煤改电设备的安装。2023年10月底已经对8900多台设备进行了检修和巡查,通过巡视巡查发现400多台需要大修和更换。其中维保到期的,由专业公司提供水泵设备的维修;坏的严重的,就直接给老百姓换新机子;维保没到期出现问题可以随时打电话,24小时上门维修。

  针对灾后重建分别有哪些做法?

  罗立华:延寿镇涉及灾后重建、修缮的房屋共计9个村19户,其中房屋修缮11户、拆除重建8户。和修缮相比,重建房屋需要更长的时间。我们启动了急速装配式建房的一种方式,这对延寿来说,是第一次尝试。为了能够打消老百姓的顾虑,我们会同住建委,邀请相关的村民去企业实地查看,真正了解房屋的质量。在分水岭村拆除重建的一家,就采用了装配式农宅建设项目,50天实现竣工。相对传统意义上砖混结构的农房,装配式农宅不需要通风、晾晒,大大提高了施工进度。

  龚家银:结合应急救灾能力提升,关于老百姓安居,新的规划要落实“3+3+8”,第一个“3”是一期搬迁三个受灾最严重的村;第二个“3”是二期搬迁三个村;“8”是落实八个村子本村的异地搬迁。现在修缮的339户以及重建的53户都已经修缮全都完工,重建的53户已经全都开工,有25户主体已经完成,重建的大部分在今年春节前都能建完。

  流村小黄花托起了农民的致富之路,延寿栗树蘑让林下经济增收致富变成了现实。

  罗立华:延寿镇是区里唯一的纯山区镇,它所承载的是生态涵养的功能定位。林木覆盖率达到95%以上,林木的资源、空气质量、水的质量都很好。

  我们与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制定了《镇域旅游统筹规划》,打造了乡村旅游工作室,形成了骑行线、徒步线、自驾线三条线路,形成地区的整体脉络。我们探索“村集体+企业”的发展模式,将湖门“草木缘居”全面提升为“银山宿集”,打造了生态康养的“蘑栗北庄”,推进以“严方院宿集”、黑山烤房、百合小院、野趣谷为代表的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下一步我们努力打造湖门、北庄、百合、黑山寨等多点开花的文旅农综合体。

  龚家银:在文旅方面我们打造三个IP。一个是狼儿峪的红色IP,2023年狼儿峪被中组部评为了红色试点,接待游客两万多人次。第二个是非遗文化IP,漆园村龙鼓在全国妇联组织的大赛上获得了五项奖项。第三个文旅化IP,我们的“葵花小院”被评为“五星级”民宿,同时被评为“长城人家”。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2024昌平两会、昌平融媒直播报道。北京昌平客户端、昌平融媒专题报道。

两会期间,昌平区融媒体中心推出两会直播报道,邀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分镇街“一把手”,走进融媒直播间参与直播访谈。今年特别推出“两会时光 · 一把手面对面”板块。在1月10日晚的直播中,延寿镇党委书记罗立华、流村镇党委书记龚家银围绕“灾后重建和民生实事”这一主题与广大网友分享镇域情况及特色亮点,畅谈新一年的发展思路和任务目标。